秦桧到底犯了什么错 秦桧是冤枉的吗
  • 勾结外敌充当奸细出卖国家利益,接受外敌资助脏银,胁助外敌陷害英雄岳飞等一糸列的罪行!己得到历史公正的审判!令千秋万代不得翻身!

宋朝立国319年,先后与强邻辽、夏、金、元并立,可谓国势艰危,但也为武将们建功立业提供了历史舞台,虽然他们不能像汉、唐的将军们可以戡乱、灭国,但是,两宋之间仍不乏名将,而最为民间所熟知的,自然非杨业、狄青、岳飞、韩世忠等莫属。

不过,两宋朝廷又始终以强干弱枝、崇文抑武为国策,将士们不仅再没有任何出将入相的可能,而很多武功卓著的武将甚至难以善终,而岳飞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
岳飞,字鹏举,河南相州汤阴人,为南宋著名抗金英雄,他和韩世忠、张俊、刘光世并称为南宋“中兴四将”,但是,因为宋高宗、秦桧急于和金人议和,但岳飞“以恢复为己任,不肯附和议。”从而,被视为宋、金和议的阻力,因此,将其傅会入狱,并最终处死了岳飞,死时年仅39岁。

众所周知,臭名昭著的秦桧及其党羽万俟卨用以谋陷岳飞父子的罪名是所谓的“莫须有”,那么,这一罪名源自哪里?而“莫须有”这三个字到底又该做何解呢?

据《宋史·岳飞传》记载,“(万俟)禼诬:(岳)飞与(张)宪书,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,(岳)云与(张)宪书,令措置使(岳)飞还军。且言其书已焚。”

大意是说,宋高宗、秦桧曾密谋收三大将兵权,便将岳飞、韩世忠、张俊等都调入京城,使其脱离部队,之后,万俟卨便诬陷岳飞、岳云父子入京之后,分别给其部将张宪写信,希望张宪谎报军情,以此来迫使朝廷将岳飞放归部队。

如果所说属实,这无疑于要挟宋高宗,一旦坐实,岳飞父子必死无疑,但是,万俟卨显然是不可能有彼此往来的书信作为证据的,于是,转而谎称岳飞等人毁灭了证据。

秦桧等人的构陷显然是难以服众的,所以,和岳飞齐名的韩世忠,便为岳飞打抱不平,韩世忠正是抓住了秦桧及其党羽因为诬陷而拿不出证据的把柄,来质问秦桧,那么,秦桧会怎么回答呢?

秦桧说,“(岳)飞子(岳)云与张宪书虽不明,其事体莫须有。”而韩世忠则进一步反问:“‘莫须有’三字,何以服天下?”

从此之后,“莫须有”这三个字便被载入史册,并且逐渐成为后世对于那些捕风捉影,诬陷他人的这种行为的代名词,但也许会有人对这则史料的真伪提出质疑。

那么,《宋史·岳飞传》中的秦桧、韩世忠之间的这段对话,出自何处?也就是这则史料的史源问题,而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这则史料的真伪,毕竟,如此重要的场景,必定是十分私密的,而《宋史》是由元朝的史官修纂的,他们又从何得知呢?

首先,元朝人修纂《宋史》,其史料源自宋朝官方编订的《国史》,而《国史》列传又源自传主家人提供的有关传主个人的家传、行状、碑传等,而《宋史·岳飞传》中这一对话最早便出自赵雄撰写的《韩忠武王世忠中兴佐命定国元勲之碑》,也就是韩世忠的神道碑,即所谓“碑传”,其中,忠武是宋孝宗时给予韩世忠的谥号。

赵雄,四川人,曾为虞允文幕僚,虞允文是南宋名相,指挥了采石之战,史称其“忠烈义勇,为南宋第一。”

赵雄也在孝宗淳熙五年拜相,而韩世忠的碑传便写于他拜相前的淳熙三年,而其根据自然出自韩世忠家人,从而,确保了史料的真实性。

既然确定了“莫须有”史料的真实性,那么,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?是我们通常理解的,杀害岳飞不需要证据吗?

其实不然,清朝道光年间,学者俞燮较早考证过“莫须有”以及上述对话的真实涵义。

他在《癸巳存稿》中写道:“此事桧言‘其事体莫’为 一句 ,‘须 有’为一句 。盖桧骄蹇, 反诘世忠,谓‘其事体莫’, 示弱迟疑审度之,而复自决言‘须 有。 ’故世忠不 服, 横截其语, 牵连为一句,言‘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’。”

要想正确理解这句话,就必须回到当时的场景,第一句话,秦桧说,“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,其事体莫……须有。”其中,“莫”字可以替换为现代人常用的“么”,也就是说,被韩世忠的质问是否有岳飞与张宪之间的书信作为证据时,秦桧先是被问住了,稍作迟疑,“这事么?”不过,他很快便稳住阵脚,果断地说,“嗯,会有的。”

但是,韩世忠故意忽略掉秦桧中间的迟疑,而是将其串联成一句话, 便成了对秦桧的进一步质疑,即“不需要证据?又怎么能让天下人信服呢?”

赵雄在为韩世忠做碑传时,记录下的这一对话场景,无疑是神来之笔,也为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间。

但是,这并不能否定韩世忠为岳飞仗义执言的史实,事实上,韩世忠与岳飞一样,同为南宋著名抗金英雄,英雄惜英雄,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。

不仅如此, 另据《宋史·岳飞传》记载,朝廷为肢解韩世忠的精锐“背嵬军”,让张俊、岳飞视察韩世忠军营,当时,因为与秦桧媾和,张俊已经预先获悉朝廷的意图,并将其告诉了岳飞,被岳飞拒绝。

“至视世忠军,俊知世忠忤桧,欲与飞分其背嵬军,飞义不肯。”“靖康之变”中,张俊曾是岳飞的上级,但后来,岳飞与张俊齐名,引发张俊的嫉妒,又为自保,与秦桧媾和,参与谋害了岳飞。

其实,“中兴四将”中,岳飞资历最浅,但最为忠贞,且在对金作战中最为勇猛,而韩世忠在南宋之初先后解济州之围、平定苗刘兵变,之于宋高宗的功劳最高。

既然岳飞不肯对韩世忠落井下石,而韩世忠又为什么不能替岳飞仗义执言呢?